2021-03 專書出版 Monograph Published

Lin, M. S.-H. (2021). Tense and Aspec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Chinese learners of Czech. Taipei: Bookman Books.


簡介

        在語言親屬關係上,捷克語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的西斯拉夫語支,中文則屬漢藏語系,因此這兩個語言無論在語音上或是語法體系上都有著顯著差異,換句話說,捷克語和中文為各自擁有不同語言類型特色的語言。本書研究假設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通常在特定語法範疇中有著固定的偏誤模式,同時進一步假設這些特定的語法範疇研究可以突顯捷克語和中文之間的基本差異,而熟悉並瞭解這些基本語言差異對於第二語言習得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具有幫助的。

         其中,本書提出時態與體態範疇是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的主要學習困難,因此在分章深入解析捷克語和中文在時態和體態上的個別表述方式之後,作者根據學習者語料提出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在時態與體態系統上的習得模式。相較於先前的相關研究,本書所提出的時態與體態相關討論與分析是根據學習者的實際語料,換句話說,是首次以學習者語料庫為本的捷克語和中文的時態與體態研究,並嘗試透過學習者語料驗證相關研究理論與發現。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首先針對捷克語和中文進行概述性的介紹與比較,再循序進行這兩個語言在特定語法範疇中的對比分析,包含性、數、格、時態、體態、情態共六個範疇,同時以捷克國家語料庫的捷克語學習者語料庫(CzeSL: The Corpus of Czech as Second Language),輔以目前正在建置的政治大學斯拉夫語言學習者語料庫(LCSL: NCCU Learner Corpus of Slavic Languages)的學習者偏誤語料加以驗證分析。第三章則聚焦時態與體態範疇,並提出相關語言類型研究。接續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則分別系統性地檢視捷克語和中文在時體態關係以及其相關表述方式,以突顯出這兩個語言在這兩個特定範疇上的個別屬性。第六章則根據捷克語學習者語料庫(CzeSL)以及斯拉夫語言學習者語料庫(LCSL)中與時體態相關的偏誤語料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進而提出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在捷克語時體態的習得模式。作者在最終章提出三個建議:首先,在語言類型學上,對於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而言,進一步定義 Bhat(1999)所提出的體態突顯語言(Aspect-prominent languages)是重要且具有幫助的。其次,強調學習捷克語時體態結構順序的重要性,並建議首要之務為辨識哪些動詞有成對的完成體和未完成體,接著確認構成動詞不同體態的結構是前綴或是後綴,作者於此同時藉由偏誤分析進一步提出涉及動詞詞形變化的後綴對於母語為中文的學習者比較容易造成學習困難。最後,作者強調概念建構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性,指出釐清捷克語和中文在時間概念表述上的差異將有助於預測學習困難,並進一步改善第二語言習得。

         本書以跨語言研究為出發點,以語言類型差異性大的捷克語和中文為研究對象,發展以學習者語料為本的對比研究,並嘗試藉由語言個別屬性的研討,進而掌握語言深層的普遍性,冀望可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除此之外,相信本書在學術研究以及教學實務上,對於母語為中文的捷克語學習者,以及母語為捷克語的中文學習者而言,都將極具重要性。